。
之所以分享此篇文章,是因為小田欣的行為都跟著 《從零歲開始II》所說的一步步的實現了。看到女兒這麼懂事,很高興自己的努力有了令人興奮的成果。道德的訓練是個艱辛的過程,一步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當然也感謝小ㄋㄞ爸步調一致的協助與支持。
寶寶聽得懂嗎
又一次成功的道德訓練,讓我深深體悟到:「寶寶一定聽得懂,不管父母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在訓練寶寶」。小ㄋㄞ在道德上訓練的成果,也許早已超乎我的想像,他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做什麼媽媽會不高興、甚至會被處罰,可是當我們稱讚他時,他也了,會以開心的笑容來回報。
最明顯的例子
小ㄋㄞ這個年紀,不能玩的東西很多:遙控器、插座、電線、電扇、食物.....。某一天他正在尿布檯上,看到冷氣遙控器眼睛頓時發亮,咻~~就爬向遙控器。我說:「等一下,那個是你可以玩的嗎?」。小ㄋㄞ停下來了,猶豫著要不要過去,看看媽媽又看看遙控器,接著就看到眼框含著淚水的女兒回頭往媽媽身上爬去。
又一天,爸拔陪著小ㄋㄞ在地墊上玩,又像發現新大陸一般的要去拉電扇電線,爸拔後來很開心的跟我說:「我只跟小ㄋㄞ說...不可以玩電線喔,他就不去了耶」。
高腳椅上的訓練是媽咪最嚴格也最重視的事情之一,小ㄋㄞ有些時候會把腳伸到椅子上,現在只要用嚴肅的口氣,以及絕不可能妥協的眼神看著他:「腳腳放下去」,就會乖乖把腳放回去,避免可能的危險產生。
當然,當小ㄋㄞ拿玩具敲桌子時,一旦被媽咪確定他是故意而不是不小心的,就會很嚴厲的說:「玩具應該拿來敲桌子嗎?」馬上~看到小ㄋㄞ把玩具輕輕放下,絕不是更用力的敲打。
為什麼應該阻止寶寶錯誤的行為
重點在於,在漏斗內教養孩子是必需的(什麼是 在漏斗內教養孩子 將在下面文章做說明)。孩子道德的訓練必須前後一致,例如說:如:你是否讓一個八個月大的寶寶玩電視遙控器呢?如果是的話,那是為什麼?寶寶了解他的功能嗎?或者,為何他不是玩具呢?如果他開始拿來敲桌子,你會把他拿走ㄇ?或是當你的孩子在鄰居家拿起鄰居的遙控器來敲,你會如何阻止他?如果孩子拒絕把他交給你,你怎麼辦?被矯正的寶寶此時會覺得很困惑,甚至哭鬧,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現在又不能玩遙控器了呢??
突然之間你要面對很多的變數,但這些變數本來是不需要有的!讓你的孩子玩電視遙控器就是在漏斗外教養孩子,在孩子那個年紀的發展,電視遙控器對他來說根本沒有意義或目的。多數父母先允許孩子有這樣的自由,之後卻又要矯正他!當孩子的行為突然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時,他如何去看待這些限制呢?對孩子而言,不只是感到挫折而已----孩子與父母之間會產生了不必要的敵意與衝突。沒有孩子願意放棄你曾給他的領域。
又如電扇電線,有些父母認為隨時看著孩子,就不會有危險。但如果某一天,孩子玩過火了,拉著電線讓電扇倒下,會不會有危險發生?? 有些父母則是把家中環境改造,但沒有教導孩子,家中環境也許很安全,但到了朋友家,你的寶寶因為不曾訓練,跑去玩別人家裡的電扇電線,能百分百安全無虞嗎??
父母前後不一致的回應,會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倍感困惑.......
道德訓練的目的&重要性《資料來源:從零歲開始II》
父母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就是道德培養,使她們在道德上有責任感,終而成為有道德感的成年人,如此重要的工作絕不能拖延到等孩子「成熟到可以理解」。事實上,在孩子出生的早期幾個月及幾年,父母給予之訓練,在道德上有寬廣的目的,當你正確的從孩子的內心訓練起,便爲日後其他分面的訓練立下的穩固的基礎,並且能確實看到成果。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想要有正確的情緒,就必須正確訓練孩子。《從零歲開始II》將幫助你達成這個目標。
寶寶五個月開始至往後十個月是非常重要的時期,許多父母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而非品德方面之健全。太過重視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會養育出情感脆弱的孩子,將訓練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內心,培養出孩子健全的品德,才是避免孩子情感上缺陷的良方。(我個人會把情感脆弱解釋為:無法獨立、缺乏安全感、過度依賴或者與品德發展相關的心理狀態)。
訓練寶寶的時機
當寶寶邁向第五六個月的階段,父母就應該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訓練孩子這件複雜的事上了。父母要運用智慧,學習如何正確回應孩子各方面的成長,同時也需要知道可以期待什麼、何時去期待他、以及在正常情況下哪些不同的年齡的孩子會有哪些行為。
比方說:這個階段的寶寶,在餵食上已不只是被吸允的反射動作所控制,對寶寶而言,用餐時間變得很複雜,她們能察覺到她們所做的,及父母期待她們應該做的。正確的行為會被鼓勵、錯誤的行為會必阻止,在必要的時候父母也會給她們一些引導。事實上,正確&錯誤的行為模式已變成寶寶整天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餵食的時間、清醒的時間及睡眠時間、都是在訓練寶寶。
父母的教養方式將決定是否增加孩子學習上的潛能
大致上來說,孩子的學習有賴父母的影響及教導。學習是漸進的,小孩子用他過去的經驗詮釋新的經驗,但要了解新的經驗、訊息則必須與以前的經驗相連結。讓孩子循序漸進的探索世界可以增強學習,孩子慢慢融合許多認知組成一些概念,孩子若能把新的經驗與正確的意義相連在一起,比較容易進步。而那些必須重新矯正舊有經驗,接著再把新經驗相連在一起的孩子,常會覺得迷失而不易進步。這也就是為什麼訓練必須前後一致。 基於此,父母必須給予孩子與他理解力相當之學習環境。
從嬰兒時期就應重視孩子的道德訓練及發展
道德及學業訓練都要從嬰兒時期練起。孩子剛出生時還不懂得對或錯,從那時候開始,父母就有義務爲孩子的行為做價值判斷及道德決定,直到孩子的內心有了健全的道德原則。也就是說,為了使孩子有適當的行為,外在的壓力是必要的。嬰兒無法做道德的選擇並不表示他就沒有道德行為,也並非你就不需要對他有道德教育。
自我控制
適時適度滿足孩子,可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而自我控制能訓練孩子延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助於學業及道德上的學習。自制是基本的美德,影響言語、控制負面情感的能力、且影響專注、安靜坐著的技能以及其他的行為。孩子若能對於你的訓練有正確的回應,你就是在訓練他能夠自我控制。
《從零歲開始》的作者以他的孫女為例:阿旭蕾九個月大,坐在高腳椅上時,會弓起背頭往後仰。這樣的行為關乎道德,因此他的父母也以道德來回應---努力使他減少這樣的行為,她們訓練阿旭蕾以手勢來表達還要吃或是想從椅子上下來。九個月大的孩子在心智上有一些溝通能力,但沒有說話能力,手語是阿旭蕾與媽媽的一種溝通方式,而不是把頭往後、仰弓起背來。
對於訓練阿旭蕾來說,最重要的是阿旭蕾的自制能力,而不是手語。需要坐的時候安靜的坐著,以及選擇好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兩者的自制力是相同的,而這樣的自制力可以在孩子的一生中保護他的安全。這種自制力是道德訓練下的結果,而不是玩教育性遊戲或者學習數學之下的產物。對阿旭蕾來說,雖然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自制,但確是必要的。
在漏斗範圍內教養孩子
上面這個圖示根據孩子的成長所畫的漏斗。下半部細長的部分代表孩子小時候父母的養育方式應該是給予較少的自由,往上越來越寬--表示當孩子逐漸長大,越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所得到的自由也越多。
父母常犯的錯誤就是:對於兩歲以前的孩子,有時候會在「漏斗之外教養孩子」。也就是允許孩子擁有與他年齡、道德、或智力不相稱的行為。允許七個月大的寶寶擁有兩歲大孩子的自由就是在漏斗之外教養孩子。
如果沒有依據孩子自我控制的程度來決定給他多少自由,孩子常會不知道如何處理他所擁有的自由。請思考以下三個狀況:
1.自由多於自我控制=發展上的迷惑
父母看見孩子在撕報紙,並且實在很享受撕報紙的樂趣,但情況很快就會超過父母所能控制的。身為父母應該了解撕報紙潛在的危險:紙張的角可能割傷細嫩的皮膚;孩子可能會吞下報紙;也可能會油墨中毒;甚至讓油墨進到眼睛裡;除了撕報紙外,撕報紙的樂趣可能導致他去撕書本--撕爸爸、兄姐、甚至是其他寶寶的書。這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現在開始唯一能做的就是矯正他的行為,但孩子現在卻失去了他看書的權利,也失去了看書的機會教育。
為了避免重新矯正(重新矯正通常帶來令人比較不滿意的結果),做父母的必須不斷的依照孩子的年齡、理解力、能力,來衡量你所允許孩子做的事。不斷的留意許多因素,並且控制許多變數,直到孩子有道德的能力去處理那些變數所帶來的自由。毫無限制的給孩子自由去探險,對於他的發展是不健康的,對父母而言也不是一個有智慧的決定。自由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孩子本身沒有辦法處理自由的權限。當孩子的自由超過他能自我控制的能力時,會造成孩子發展上的困惑。
2.自由少於自我控制=發展上的挫折
這個情況就是孩子已經有了與他年齡相符的自制力,父母卻給予過少的自由,將使他在發展上有挫折。這種情形在一兩歲的孩子身上不常發生,卻常在五到八歲的孩子身上出現。
3.自由等於自我控制= 發展上的和諧
這是父母在教養孩子上所應努力的目標,例如給予孩子適合其年齡的玩具,而不是遙控器,如此一來,父母較容易掌握變數,也較不需要不斷矯正孩子---避免因矯正孩子而加諸了過多的限制干擾了孩子的世界,導致發展上的困惑。
你是否給予你一兩歲的寶寶不適當的自由呢?一個十二個月大的寶寶在他九個月大時已經知道他的限制是什麼了,並且當媽媽說:「不可以」,他知道如何回應,等他到了十二個月大時,不論是在家或外面,都可以掌握擁有更多的自由;相反的,一個早期擁有過多不適當的自由的孩子,因為他不會控制他的行為,到最後便失去了他應該要擁有的自由了。
結論
大多數的父母關心孩子的健康、學業,卻忽視道德上的發展及訓練,在她們的認知中,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懂事。但別忘了,盡早訓練孩子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困惑以及衝突。就像訓練孩子坐馬桶如廁,越早開始遇到的困難也越少,一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很快適應上便盆,六個月大的寶寶則有可能抗拒父母,到了週歲之後有了自由意識,要他合作學習如廁便要花上更多的時間。學習在馬桶上如廁只是生活上的一個技能,你可以不在乎孩子在哪個時間點才學會,但卻不能不重視對於品格發展具有遠大影響的道德訓練,一個從小內心只有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學會多為他人著想,身為父母其實該思考的是:除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外,是否有更多的與此相關問題可能產生呢??
在漏斗內教養孩子需要仰賴父母的智慧,設定合適的界線來教養孩子,訓練他尊重爲他所設定的界線,然後再漸漸給予他更多自由。有些時候,你也許會收回過早給孩子的自由,因爲你看到他還沒有預備好處理伴隨自由而來的責任。收回你所給孩子的自由,不應該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然而,總有例外的時候。你可以藉著評估你允許孩子做的事情,或讓他玩的東西,來避免上述的情形。
讓孩子溫飽、健康長大是父母的責任,但不是父母唯一的功用。父母肩負教養孩子的挑戰,要了解教養孩子的過程從你開始,你必須管理你的孩子直到他能從內心自我控制,並且以道德來自我管理。在道德的訓練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持續不斷的,不管吃飯時間、遊戲時間、或在遊戲床獨楚時間,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都應該有著相同的期待;也就是說,雖然孩子所做的是不同,事情發生的地點不同,但為了孩子的成長及發展,你處理每一種狀況的態度都必須一致。如何一致且方向正確的訓練孩子,則考驗著父母親的耐心與智慧了。
延伸閱讀:(已設定超連結,直接點選即可)
1. 訓練必須主動
2. 從零歲開始 Book Two
3. 睡眠對寶寶到底有多重要
- Sep 13 Sat 2008 00:46
誰說寶寶聽不懂?你也在漏斗外教養孩子嗎?
close
一直很想跟大家分享小田欣道德訓練的心得,如果你的觀念還停留在「不會說話的寶寶怎麼聽得懂」,那請務必看完整篇文章,培養孩子在道德上的責任感是刻不容緩的重責大任。孩子一生中主要的訓練(例如:發展的技能、學術的成就、以及健康的人際關係),都緊密的與道德訓練的素質相連,且有賴於此。使孩子乖乖坐在吃飯的高腳椅上,沒有與父母抗爭之道德自制力,日後也能使孩子好好的坐在書桌前看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